时间: 2025-04-29 18:4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47:36
嫌犯:指被怀疑或指控犯有某种罪行的人,但尚未经过法律程序证实其有罪。
“嫌犯”一词源于汉语,由“嫌”(怀疑)和“犯”(犯罪)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嫌”已有怀疑之意,“犯”则指违反法律。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一词汇逐渐固定用于指代被怀疑犯罪的人。
在许多文化中,嫌犯往往被视为负面角色,公众对其持有警惕和怀疑的态度。在法律体系中,嫌犯享有特定的权利,如无罪推定原则,确保其在被证实有罪之前不被不公正对待。
提及嫌犯,人们可能会联想到犯罪、危险和不确定性。这一词汇可能引发恐惧、厌恶或好奇的情感反应,影响人们对**的看法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通过新闻报道或社交媒体接触到嫌犯一词,了解各种犯罪**的进展。在讨论法律问题时,正确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清晰表达观点。
在创作中,嫌犯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其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为故事增添深度。例如,在小说中,一个看似普通的嫌犯可能隐藏着复杂的过去和深刻的动机。
通过对“嫌犯”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们了解到它在法律和社会语境中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在法律讨论和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同时,意识到嫌犯在法律体系中的权利和地位,有助于培养公正和同理心。
1.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