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4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45:37
嫌怨:指因不满或误会而产生的怨恨或不满情绪。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因为某些原因而积累的负面情感。
嫌怨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嫌”和“怨”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不满和怨恨。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常常连用,表示更强烈的负面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嫌怨往往被视为负面情绪,强调和为贵,提倡化解嫌怨,追求和谐。在现代社会,嫌怨的处理成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
嫌怨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紧张、不安和疏远。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以解决的冲突。
在个人经历中,嫌怨可能源于一次误解或长期的积怨,处理这种情感需要耐心和沟通。例如,朋友之间的一次误会可能导致嫌怨的产生,但通过坦诚的对话可以化解。
在诗歌中,嫌怨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冲突:
月光下,嫌怨如影随形,
心中的裂痕,难以抚平。
言语间的刺,深深扎入,
愿时光流转,和解如春风。
嫌怨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色调和沉重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或阴郁的画面,反映出内心的沉重和不安。
在英语中,嫌怨可以对应为“resentment”或“grudge”,它们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指代积累的负面情感。
嫌怨是一个描述人际关系中负面情感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理解和处理嫌怨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在个人表达中,合理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嫌】
(形声。从女,兼声。本义: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嫌,一曰疑也。 、 《礼记·曲礼上》-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也。 、 《礼记·坊记》-使民无嫌。 、 《吴越春秋》-岂敢有嫌哉? 、 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 《论衡·案书》-卿决疑讼,狱定嫌罪。
【组词】
嫌间、 嫌微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