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6:24
养老保险是指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参保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提供经济支持,确保其晚年生活的基本经济安全。这种保险通常通过个人和雇主的共同缴费来筹集资金,形成一个基金池,用于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在专业领域,如社会保障、经济学和保险学中,“养老保险”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复杂的政策制定、资金管理和风险评估。在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被用来讨论个人的退休规划、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保险”一词源于对老年经济安全的关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被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所取代。这个词在20世纪中叶开始广泛使用,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许多文化中,养老问题被视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在逐渐转变为依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提到“养老保险”,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安全感、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担忧。这个词激发了对老年生活的规划和对社会稳定的期待。
在个人生活中,养老保险是一个重要的财务规划工具。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年轻时就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养老保险来确保退休后的经济安全。
在诗歌中,可以将“养老保险”比喻为生命的守护者,确保人们在风烛残年时依然能够享受温暖和光明。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老年人幸福生活的画面,背景中有一棵象征着养老保险的大树,为人们提供庇护。在听觉上,可以是一段温馨的音乐,伴随着对养老保险重要性的叙述。
在不同国家,养老保险的制度和实施方式各异。例如,美国的401(k)计划和德国的法定养老保险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反映了各自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
“养老保险”是一个关乎每个人未来的重要词汇。它不仅涉及经济和政策层面,还触及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对于个人财务规划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
2.
【老】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形。本义:年老,衰老)。
五十至七十岁的高龄。
【引证】
《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 、 《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 、 《国语·吴语》。注:“六十曰耆,七十曰老。”-有父母耆老而无昆弟者以告。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 、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 、 《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男,五十以上为老女。 、 《后汉书》-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组词】
老钝、 老家人、 老院子、 老丹青、 老行、 老姐、 老杜、 老羸、 老口
3.
【保】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同本义。
【引证】
唐兰《殷墟文字记》-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4.
【险】
(形声。从阜,佥(qiàn)声。从“阜”,与地势有关。本义: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险,阻难也。 、 《礼记·少仪》-军旅思险。 、 《列子·汤问》-毕力平险。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易·坎》-地险,山川丘陵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 、
【组词】
险瘠、 险易、 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