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6:1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6:19:47
学时:通常指学习的时间单位,可以是一个小时、一个学期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课程的特定时间段。在教育领域,学时常常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或课程的时间长度。
学时一词源于汉语,直接反映了其字面意义,即学习的时间。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学时的定义和使用逐渐标准化,成为教育管理和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概念。
在教育文化中,学时是衡量学习投入和成果的重要指标。在社会背景中,学时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
学时可能让人联想到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也可能让人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快乐和成长。它既是一种时间的计量,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
在个人经历中,学时可能与特定的课程、老师或同学联系在一起,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例如,“那个夏天的学时,我们一起在图书馆度过了无数个下午。”
在诗歌中,学时可以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
“学时如流水,悄然滑过指尖, 知识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芽。”
学时可能让人联想到教室的安静、书本的翻页声、老师的讲解声,以及学生们的讨论声。这些声音和场景构成了学时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学时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学习的时间单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英语中的“class hour”或“teaching hour”与汉语中的“学时”相对应。
学时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衡量了学习的时间,也反映了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学时是一个基础而实用的词汇,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学习活动。通过对学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其在教育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