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5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58:27
“浮性”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特性,即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的性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任何物质或物体在流体中保持悬浮状态的能力。
“浮性”一词源自对物体在水中浮力特性的描述,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比喻性的使用,如描述人的心态或生活状态。
在某些文化中,“浮性”可能与轻松、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相关联,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缺乏责任感和稳定性。
“浮性”可能让人联想到轻松、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感觉,但也可能带来不稳定和不可靠的负面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材料的浮性对于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DIY项目或制作小船等水上玩具非常重要。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浮性”来描述一种轻盈、飘渺的情感状态:
我的心如浮萍, 在生活的波涛中轻轻摇曳。
在英语中,“浮性”可以对应为“buoyancy”,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浮性”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在科学和工程领域有实际应用,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比喻意义。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各种情境下的浮力特性和相关的心理状态。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