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2: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2:41
挑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通过言语或行为激发、煽动他人的情绪或行为,使其产生反应或行动。基本含义包括激起、煽动、引诱等。
“挑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于描述军事或政治上的煽动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大,涵盖了更广泛的情感和行为激发。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挑动”可能带有负面含义,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或社会冲突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用于描述积极的激励或启发。
“挑动”往往带有一种紧张或冲突的情感反应,可能引发不安或兴奋的感觉。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挑战或对抗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某人的言论挑动了群体的情绪,导致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挑动”成为了**的催化剂。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挑动”来描述自然界的力量如何激发人们的情感:
风,挑动了树叶的舞蹈, 月光,挑动了夜的静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激烈讨论的场景,声音嘈杂,表情激动,这些都是“挑动”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provoke”或“stir”,德语中的“reizen”,都有类似“挑动”的含义,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挑动”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激发、煽动或引诱的含义。了解其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1.
【挑】
(形声。从手,兆声。本义:挑拨,挑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挑,挠也。 、 《庄子·太宗师》-挠挑无极。 、 《汉书·高帝纪》-汉王欲挑战。 、 《史记·司马相如传》-故相如以琴心挑之。 、 《文选·枚乘·七发》。注:“窕当为挑。史记曰:‘目挑心招’。张晏汉书注曰:‘挑,娆也。’”-目窕心与。 、 《列子·杨朱》-媒而挑之。
【组词】
挑三豁四、 挑头子、 挑眼、 挑茶斡刺、 挑缀、 挑拨弄火、 挑引、 挑泛、 挑招、 挑狎、 挑情、 挑发、 挑谑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