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2:59
名相(Míngxi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名”和“相”两个字组成。在**语境中,“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概念,“相”指的是事物的表象或形式。因此,“名相”通常指的是事物的名称和表象,强调的是概念和外在形式的结合。
“名相”一词源自经典,特别是在禅宗和唯识宗的教义中经常被提及。它强调的是概念和表象的虚幻性,以及追求超越名相的真理。随着在**的传播,这个词汇逐渐被汉语吸收,并在哲学和文化讨论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名相”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交融。儒家强调名实相符,而道家则强调超越名相,追求自然无为。因此,“名相”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应用。
“名相”这个词给人一种深邃和哲理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对表象的批判。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对真理追求的严肃和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只注重“名相”而忽视实质的情况,比如某些品牌只追求外在的华丽包装,而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名相”与“实质”之间的区别和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名相”:
名相如浮云,
飘渺难捉摸。
本质深藏处,
真理待探寻。
在视觉上,“名相”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描绘云雾缭绕的山景,象征着事物的表象和虚幻。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段悠扬的古琴曲,让人沉思和内省。
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appearance vs. reality”(表象与现实),在探讨事物的表象和本质时,东西方哲学有着相似的关注点,但具体的表达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通过对“名相”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和哲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也启发我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实质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
1.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2.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