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3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39:27
[淆乱视听]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混淆和扰乱人们的视听感受,使其难以分辨真伪或正确信息。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如虚假信息、误导性言论等)来混淆公众的判断力,使其难以辨别事实真相。
在不同的语境下,[淆乱视听] 的使用有所不同:
[淆乱视听] 这个词汇源于汉语,由“淆乱”和“视听”两个词组合而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讨论媒体和信息传播时。
在当今社会,[淆乱视听] 这个词常用来批评那些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言论的行为。在政治、媒体和社交网络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欺骗、不诚实和混乱。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信息真实性的担忧和对传播者的怀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过某些广告或新闻故意淆乱视听,误导消费者或公众。例如,某些保健品广告可能夸大其功效,误导消费者购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混沌的世界里, 谣言如风,淆乱视听, 唯有真理,如星辰指引, 穿越迷雾,照亮前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混乱的信息市场,各种声音和图像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真假。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混乱或不和谐的旋律来代表这种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onfuse the public perception" 或 "mislead the audien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
[淆乱视听] 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信息传播和媒体领域。了解和识别这种行为对于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和公众的判断力至关重要。在个人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个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误导性信息的批评和担忧。
你不能干~的事情。
1.
【淆】
(形声。从水,肴(yáo)声。本义:错杂;混杂)。
同本义。
【引证】
《字汇》-淆,乱也,杂也。
【组词】
淆舛、 淆紊、 淆讹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3.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
4.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