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3:22
生存:指生物为了维持生命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获取食物、避免危险、繁殖后代等基本行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生存也可以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的持续存在和发展。
“生存”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生”和“存”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生”指生命,“存”指保留或维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生命维持活动。
在现代社会,“生存”常常与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和个人挑战联系在一起。例如,年轻人在就业市场中的“生存”问题,或者难民在异国他乡的生存挑战。
“生存”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坚韧和毅力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在逆境中寻找希望的力量。
在个人生活中,“生存”可能与某次旅行中的意外经历相关,比如在偏远地区迷路后的自救,或者在工作中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坚持。
在诗歌中,“生存”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循环:
在风暴的中心, 我学会了生存, 如同野草在石缝中, 寻找那一缕阳光。
在不同语言中,“生存”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survive”,法语中的“survivre”,都强调了在困难中坚持和活下来的概念。
“生存”是一个深刻而多面的词汇,它不仅涉及生物学上的生命维持,也触及了文化和心理层面的人类挑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生存”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和奋斗。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