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5:52
词汇“不彀”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方言词汇。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现代含义,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可能会受到限制。以下是基于现有资料和可能的解释进行的分析:
“不彀”的字面意思可能与“不足”或“不够”相近,表示某种程度上的缺乏或不满足。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现代用法,这个定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
由于“不彀”不是一个常见的现代汉语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主要出现在古文、方言或特定地区的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用来表达某种深层的不足或不满足感。
由于“不彀”的现代用法不明确,以下例句可能更多是推测性的:
“不彀”的词源可能与古汉语中的“彀”有关,“彀”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满足”或“足够”。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彀”可能逐渐被更常用的词汇如“不足”所替代。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不彀”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传统的、含蓄的不足感,这种表达方式可能在某些方言或地区文化中得以保留。
对于不熟悉该词汇的人来说,“不彀”可能带来一种陌生和神秘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言文或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由于“不彀”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可能较少。
在创作中,可以将“不彀”用于表达某种深层的、不易察觉的不足感,例如在诗歌中:
月光洒落,照见心中不彀,
岁月悠悠,何处寻得满足?
由于“不彀”的含义较为抽象,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模糊的、不完整的视觉形象,如朦胧的月光或不完整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某种低沉、不完整的音乐旋律。
由于“不彀”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不明确。
“不彀”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历史演变。然而,由于其不常见的特性,它在日常交流中的实用性可能较低。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彀】
张满弓。
【引证】
《说文》-彀,张弩也。 、 《汉书·周亚夫传》-彀弓弩,持满。 、 《孟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箭靶。
【引证】
《管子·小称》-羿有以感弓矢,故彀可得而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