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0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05:06
词汇“悼怅”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悼”和“怅”。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悼”字的基本含义是哀悼、怀念已故的人或事物。它通常与悲伤、哀痛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怅”字则表示因思念、失望或不如意而感到的忧郁、不快。结合起来,“悼怅”描述了一种深切的哀伤和忧郁情绪,通常是因为失去了重要的人或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悼怅”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失去亲人或爱人后的心理状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思念。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表达深切哀伤时,人们可能会使用类似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批评中,这个词可以用来分析人物的情感状态。
“悼”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哀悼死者。“怅”字则源于古代汉语,表示心情不快。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深切哀伤和忧郁情绪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哀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礼仪,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因此,“悼怅”这个词在表达这种文化情感时尤为重要。
“悼怅”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深沉的悲伤和无法言说的忧郁。它不仅仅是失去的痛苦,更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亲人去世时感受到过悼怅的情绪。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悼怅”:
月光洒在寂静的湖面,
悼怅的思绪随风飘散。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淹没了心中的海岸。
视觉上,“悼怅”可能让人联想到灰暗的天空、寂静的墓地或孤独的身影。听觉上,可能是低沉的音乐或寂静的夜晚。
在英语中,类似的情感可以用“melancholy”或“grief”来表达,但“悼怅”更强调的是一种深切的哀伤和忧郁。
“悼怅”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仅描述了一种情感状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情感表达,使我的语言更加细腻和深刻。
1.
【悼】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 《国语·晋语》-隐悼播越。 、 《周书·谥法》-恐惧从处曰悼。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诗·桧风·羔裘》。注:“动也。”-中心是悼。 、 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组词】
悼栗、 悼慑
2.
【怅】
(形声。从心,长声。本义:因失意而不痛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望恨也。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苟富贵,无相忘。”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怅寥廓,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组词】
惆怅、 怅况、 怅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