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6:48
枯槁:形容植物因缺水或老化而变得干枯、无生气,也用来形容人因疾病、忧愁或衰老而面容憔悴、精神萎靡。
“枯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枯”和“槁”两个字组成,“枯”指植物失去水分,“槁”指植物干枯。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枯槁之木”的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枯槁”常与自然界的衰败、生命的无常相联系,反映了一种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枯槁”一词给人以凄凉、哀伤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荒凉的景象和生命的脆弱。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长途旅行中看到一片因干旱而枯槁的森林,那种景象让我深刻体会到自然环境的脆弱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枯槁”融入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如:
枯槁的枝头,挂着几片残叶, 风中摇曳,诉说着岁月的无情。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枯槁的森林,树木干枯,土地龟裂,给人一种荒凉、寂静的感觉。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枯枝的沙沙声,或是远处传来的鸟鸣,增添一丝凄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枯槁”可以对应为“withered”或“shriveled”,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植物或人因缺水或衰老而失去生机的意思。
“枯槁”一词不仅描述了植物的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通过对“枯槁”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汇的多重含义和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1.
【枯】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枯,槁木也。 、 《礼记·月令》-草木蚤枯。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唐·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 、 《资治通鉴》-载燥荻枯柴。 、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菀枯顷刻。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八月禾未枯。
【组词】
枯荣、 枯凋、 枯索、 枯梧、 枯鱼、 枯腊
2.
【槁】
(形声。从木,高声。本义:草木枯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槀,木枯也。 、 《易·说卦传》-离为科上槁。 、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 、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 、 《楚辞·九叹·远逝》-草木摇落,时槁悴兮。 、 《孟子·梁惠王上》-则苗槁矣。 、 《荀子·王霸》-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史记·礼书》。索隐:“干叶也。”-举若振槁。
【组词】
槁干、 槁腐、 槁败、 槁落、 败槁布地;槁箨、 槁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