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4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44:12
“兴妖作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兴起妖怪,作祟害人。基本含义是指制造麻烦,引起祸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故意制造混乱、破坏秩序的行为或人。
在文学作品中,“兴妖作崇”常用来形容反面角色或邪恶势力的行为,如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妖怪们常常“兴妖作崇”,给取经团队带来麻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故意捣乱或制造麻烦。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那些破坏社会秩序和法律的行为。
同义词:捣乱、作祟、作恶、惹是生非 反义词:助人为乐、维护秩序、促进和谐
同义词中,“捣乱”更侧重于无目的的破坏行为,“作祟”则更偏向于神秘或超自然的干扰,而“兴妖作崇”则强调了故意和恶意的成分。
“兴妖作崇”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妖怪和鬼神常常被认为是祸害的源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任何形式的恶意破坏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妖怪和鬼神常常被视为不祥之物,因此“兴妖作崇”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破坏社会和谐和秩序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负面的情感反应,如厌恶、恐惧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混乱、破坏和不稳定。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故意制造麻烦,我可能会用“兴妖作崇”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以此表达我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降临,兴妖作崇的阴影悄然蔓延,人心惶惶。”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暗、扭曲的影子和模糊的轮廓。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阴森的风声和诡异的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r up trouble”或“create chaos”,虽然它们没有“兴妖作崇”那么强烈的神秘和恶意色彩。
“兴妖作崇”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恶意行为的词汇,它还承载了*古代文化和神话的元素。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凡~之狐,则不敢近正人;若读书知礼之狐,则乐近正人。
1.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
2.
【妖】
(形声。从女,夭声。)。
同本义。
【引证】
《三苍》-妖,妍也。 、 《楚辞·天问》-妖夫曳衔。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妖冶,美好也。”-妖冶闲都。 、 清·侯方域《壮梅堂文集》-妖姬静女。
【组词】
妖妍、 妖姿、 妖异、 妖丽、 妖靡、 妖蛊、 妖姬、 妖玩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崇】
(形声。从山,宗声。本义:山大而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亦作嵩、作崧。-崇,嵬高也。 、 《国语·周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融降于崇山。
【组词】
崇亘、 崇崖、 崇阿、 崇山、 崇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