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2:09
流金铄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流动的金子,熔化的石头”,形容天气极其炎热,连金属和石头都能熔化。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极端的高温或酷热的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流金铄石 常用来形容夏日酷暑,如在《红楼梦》中就有使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极端天气或环境时,仍会被专业人士或文学爱好者使用。
流金铄石 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这里的“流金铄石”用来形容极端的高温。
在文化中,流金铄石 常与夏季的酷热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于气象报道或描述极端气候。
流金铄石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炎热、不适和渴望凉爽。它让人联想到汗水、疲惫和寻找遮荫的情景。
在个人经历中,每当夏季高温来袭,我都会想起这个成语,它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和理解酷热的天气。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流金铄石 来增强夏日酷暑的氛围:
炎炎夏日,流金铄石,
蝉鸣声声,热浪滚滚。
流金铄石 可以联想到烈日下的金属表面反射的光芒,以及石头在高温下可能发出的微弱爆裂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t as hell”或“scorching hot”,但这些表达没有流金铄石 那样形象和生动。
流金铄石 是一个富有形象和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极端的高温,还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使我们的描述更加生动和有力。
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季月烦暑,~,聚蚊成雪,封狐千里。
1.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2.
【金】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引证】
《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 、 《尔雅·释地》-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易·妒》-系于金柅。 、 《书·禹贡》。注:“铜三色也。”-惟金三品。 、 唐·李朝威《柳毅传》-项掣金锁。
【组词】
五金、 白金、 金背、 金钥、 金荷、 金铺、 金钟
3.
【铄】
(形声。从金,乐声。本义:熔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铄,销金也。 、 《楚辞·招魂》-流金铄石些。 、 《盐铁论·诏圣》-夫铄金在炉,庄蹻不顾。 、 《淮南子·诠言训》-大热铄石流金。 、 《淮南子·兵略》-人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故割革而为甲,铄铁而为刃。
【组词】
铄金、 铄石流金、 铄化、 铄金点玉
4.
【石】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 、 《释名》-山体曰石。 、 《易·豫》-介于石。 、 《易·说卦传》-艮为小石。 、 《周礼·典同》-原声石。 、 《吕氏春秋·精通》-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组词】
石田、 石髓、 石头记、 石头城、 石子甬路、 石桥三港、 石灰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