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9:48
“奋矜伐德”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奋、矜、伐、德。字面意思分别是:奋(奋发)、矜(自夸)、伐(夸耀)、德(德行)。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奋发向上的同时,过于自夸和夸耀自己的德行,含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虽然有一定成就但过于自满、不谦虚的人。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哲学讨论中,可能会用来分析人物性格或行为。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的文献或典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讨论中仍被保留。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奋矜伐德”这个成语反映了对于过度自夸行为的批评,强调了在成就面前保持谦逊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描绘了一个虽然有才能但过于自负的形象。这种形象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或不信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避免表现出“奋矜伐德”的行为,而是努力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前行,却不让矜夸的浪花淹没德行的光辉。”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个站在高处,手握权杖,但眼神中透露出傲慢的人物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种自夸的、不自然的笑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oting one's own horn”(自吹自擂),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含义相近,都指过度自夸的行为。
“奋矜伐德”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成就面前保持谦逊,避免过度自夸。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
1.
【奋】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奮,翚也。 、 张衡《西京赋》-奋隼归凫。 、 《淮南子·原道》-羽翼奋也。 、 《尔雅·释鸟》-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 、 《诗·邶风·柏舟》-不能奋飞。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 《聊斋志异·促织》-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组词】
奋翅、 奋翼、 奋翔、 奋鳞、 奋翮
2.
【矜】
(形声。从矛,今声。本义:矛柄) 同本义。
【引证】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徂耰棘矜。 、 《方言》-矛,其柄谓之矜。
3.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4.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