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5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53:20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字面意思是砍下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起义或反抗的开始,意味着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手段来组织和发动群众。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起义或革命的场景,强调起义者的决心和勇气。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反抗或挑战现状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和解释历史上的起义**。
同义词:揭竿而起、起兵反抗、奋起抗争 反义词:俯首称臣、屈服投降、安于现状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揭竿而起”更强调行动的开始,而“起兵反抗”则更强调军事行动。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史记》中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与农民起义和反抗暴政的历史紧密相关,反映了民众对于不公和压迫的反抗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勇气和决心。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气、决心和反抗精神。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和困难时,不应放弃,而应勇敢地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改变现状。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勇气和决心。例如,在职业发展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提醒自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坚持自己的目标和信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风雨中,我们并肩前行。
不畏艰难,不惧险阻,
只为心中的那份光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风雨中砍树、举旗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坚定和团结的氛围。在音乐中,可以选择激昂的进行曲,增强这种反抗和斗争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拿起武器”或“举起旗帜”,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种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展现出勇气和决心,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种反抗和斗争的精神。
1.
【斩】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斩,截也。 、 《尔雅·释诂》-斩,杀也。 、 《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 、 《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 、 《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掌斩杀贼谍而膊之。 、 《墨子·备城门》-不从令者斩。 、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 、 、 、 《世说新语·自新》-杀虎斩蛟。
【组词】
斩使、 斩棺戮尸、 斩立决、 斩馘、 问斩、 斩首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5.
【揭】
标志。
【引证】
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
揭揭。
6.
【竿】
(形声。从竹,干声。本义:竹竿)。
同本义。竹子的主干。
【引证】
《说文》-竿,竹梃也。 、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 、 《管子》-禁藏母拊竿。 、 张衡《西京赋》-竿殳之所揘毕。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立竿见影;揭竿为旗;竿木、 竿殳、 竿首、 竿头
7.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8.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1. 【揭竿】 旗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