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1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13:19
“兄弟怡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感情融洽。这个成语强调了兄弟之间的亲密无间和相互尊重。
在文学作品中,“兄弟怡怡”常用来描绘家族内部的和谐氛围,或者强调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关系密切,如同兄弟一般。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性。
“兄弟怡怡”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不详,但其含义一直与兄弟间的和睦相处紧密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关系密切的朋友或同事。
在文化中,家族和谐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兄弟怡怡”这个成语在强调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人对于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的温馨场景。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和珍惜。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一对非亲兄弟的朋友,他们的关系如同“兄弟怡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相互支持,共同面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兄弟怡怡,共赏明月,心连心,情深似海。”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兄弟在月光下并肩行走,背景音乐是柔和的吉他曲,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兄弟怡怡”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brothers”或“brotherly lov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亲密无间和深厚情谊的含义。
“兄弟怡怡”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与亲密,是我在描述友情和亲情时的重要工具。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你昨天竟急得那么样,叫旁人看了也不能不感动,这真所谓‘~’。
1.
【兄】
(会意。据甲骨文,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小篆从口,从儿(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是“祝”的本字。本义:兄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兄,长也。 、 《尔雅》-男子先生为兄。 、 《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
【组词】
乃兄、 令兄、 愚兄、 家兄
2.
【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弟,韦束之次第也。 、 《吕氏春秋·原乱》-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
3.
【怡】
(形声。从心,台(yí)声。本义:和悦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怡,和也。 、 《书·金传》。郑注:“悦也。”-公乃为诗以怡王。 、 《礼记·内则》。注:“悦也。”-下气怡色。 、 《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 、 《国语》-[亲稚]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怡然自乐。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
【组词】
怡心、 怡目、 怡怡、 怡情、 怡魂、 怡养、 怡声、 怡颜、 怡宁
4.
【怡】
(形声。从心,台(yí)声。本义:和悦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怡,和也。 、 《书·金传》。郑注:“悦也。”-公乃为诗以怡王。 、 《礼记·内则》。注:“悦也。”-下气怡色。 、 《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 、 《国语》-[亲稚]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怡然自乐。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
【组词】
怡心、 怡目、 怡怡、 怡情、 怡魂、 怡养、 怡声、 怡颜、 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