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2:59
词汇“刻吝”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刻吝”由两个字组成:
结合起来,“刻吝”可能指的是过分节俭或吝啬,不愿意花费或分享,甚至在行为上显得有些刻板或不近人情。
由于“刻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找到相关的使用例证,但在现代语境中,它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对古代文献的引用或讨论中。
由于“刻吝”的使用频率较低,以下例句可能更多地是基于推测:
“刻吝”的词源可能与古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关,具体的历史演变需要查阅更详细的汉语词源资料。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节俭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如果过度,就可能被视为“刻吝”。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利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
“刻吝”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过分节俭、不愿意分享的人,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反感。
由于“刻吝”的使用频率较低,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刻吝”用于描绘一个过分节俭的角色,通过这个词汇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由于“刻吝”的含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陈旧的、不常更新的物品,或者是一些吝啬的行为表现。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过分节俭或吝啬的行为。
“刻吝”作为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吝】
(形声。从口,文声。本义:顾惜,舍不得)。
同本义(爱惜过分,当耗费的舍不得耗费,该使用的舍不得使用)。
【引证】
《说文》。字亦作恡,作悋。-吝,恨惜也。 、 《方言十》-凡贪而不施或谓之悋。悋,恨也。 、 《易·蒙》-以往吝。 、 《易·说卦》-坤为吝啬。 、 《易·系辞》-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 《论语》。皇疏:“难惜之也。”-出纳之吝。 、 《孔子家语·致思》。注:“啬甚也。”-商甚恡于财。 、 《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 袁枚《黄生借书说》-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论语·尧曰》-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马中锡《中山狼传》-又何吝一躯以啖我而全微命乎?
【组词】
吝色、 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