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7:42
伏击战:指在战争或冲突中,一方事先隐蔽地布置兵力,等待敌人进入预设的包围圈或陷阱中,然后突然发起攻击的战术。这种战术旨在利用敌人的不备或疲劳,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伏击战”一词源于古代军事战术,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其应用和定义也有所演变。在现代战争中,伏击战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手段和精确的情报支持。
在历史上,伏击战是一种常见的战术,尤其在三国时期,许多著名的战役都采用了伏击战术。这种战术在文化中被赋予了智慧和策略的象征意义。
伏击战往往给人以紧张、刺激和策略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策略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军事指挥官的智慧和勇气。
在个人生活中,伏击战的概念可以被应用到各种竞争性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体育竞技等,强调策略和准备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伏击战比喻为生活中的挑战:
生活如战场,伏击无处不在, 智慧与勇气,是我们的盾牌。
在不同文化中,伏击战的战术都有所体现,如日本的忍者战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伏击等。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战术和策略。
伏击战作为一种战术,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比喻意义。了解和学*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策略和准备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3.
【战】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战,斗也。 、 《左传·庄公十一年》-皆陈曰战。 、 《公羊传·庄公三十年》-春秋敌者言战。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乐府诗集·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 、 明·魏禧《大铁椎传》-挟矢以助战。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技击利巷战。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普法交战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组词】
征战、 战阀、 战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