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20
“不尴不尬”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处境或状态既不顺利也不糟糕,处于一种中间的、难以描述的尴尬状态。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的心理感受或某种情境的微妙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不尴不尬”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既不想完全放弃,也不愿意完全接受,处于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尴尬局面,比如社交场合中的不知所措。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与“不尴不尬”在描述决策或处境的难易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或困难。
“不尴不尬”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那些既不极端好也不极端坏的中间状态。
在文化中,“不尴不尬”反映了人对于中庸之道的追求,即避免走极端,寻求平衡。这种思想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强调在各种关系和情境中保持适度的态度。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轻微的不安和犹豫。它让我联想到在决策时的心理挣扎,以及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不适。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中,我被问到一个敏感的问题,我既不想撒谎也不想说实话,那时我感到非常“不尴不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他徘徊,不尴不尬,心似秋千。”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站在两条路的交叉口,犹豫不决。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那种轻微的、不安的音乐旋律。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in a pickle”或“in a dilemma”来表达类似的含义。
“不尴不尬”这个词汇在描述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微妙的社交情境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高沟通的精确性和深度至关重要。
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外甥女少不得的是我们养着,牛姑爷也该做出一个主意来,只管~住着,也不是事。
薛蟠外出做生意时与酒保发生冲突,失手打死了酒保被捕入狱。家人筹集银子派薛蝌前去营救,结果被判过失杀人,但事情还没了结。薛蝌回家后,薛蟠的妻子金桂与小妾宝蟾借送酒慰劳之机勾引薛蝌。薛蝌讨厌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事情,置之不理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尴】
a.处境窘困,不易处理。b.神色、态度不正常。
尴尬的局面。
【引证】
、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尬】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