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4:08
报仇心切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急于报复,心中充满了对某人或某事的复仇欲望,迫切想要采取行动来实现复仇。
在文学作品中,“报仇心切”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冲突和激烈情感,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并对叔父克劳狄斯怀有深深的复仇欲望。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某人在遭受不公或伤害后的直接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法律,可能会探讨复仇心理的成因和后果。
“报仇心切”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源自古代对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强烈复仇欲望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复仇有时被视为一种正义的行为,如《水浒传》中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有复仇的故事。然而,在现代社会,复仇行为往往被视为不理智和可能违法的。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紧张和激烈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冲突、痛苦和不可避免的后果。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深层次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或伤害,可能会短暂地体验到“报仇心切”的情绪,但理智和法律通常会指导人们选择更和平和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将“报仇心切”融入描述激烈情感的诗句中,如:“心中的火焰,报仇心切,燃烧着不灭的恨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充满紧张和愤怒的面孔,或者一个握紧的拳头。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激烈的摇滚乐或交响乐,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engeful”或“hell-bent on revenge”,它们传达了类似的迫切复仇的情感。
“报仇心切”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类情感和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揭示了个体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图。
踌躇千百万遍,终是报仇心切,只得宁耐,看个居止下落,再作区处。
她的儿子被鬼子打死,她~,端起机枪向鬼子扫去。
1.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2.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
3.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4.
【切】
摩擦;接触。
【引证】
《广雅》-切,摩也。 、 《史记·扁鹊仓公传》-不待切脉。 、 《淮南子·原道》-可切循把握。
【组词】
切齿、 切磨、 切摩、 切循
一定要。
【引证】
《老残游记》-诸位切不可乱动。
【组词】
切照、 切须、 切不可骄傲;切勿吸烟;切勿、 切戒、 切莫、 切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