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3:04
“满面征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脸上布满了征战的尘土。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经历了长途跋涉或艰苦的战斗,脸上留下了疲惫和风尘的痕迹,通常用来形容人经历了艰辛或困苦后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满面征尘”常用来描绘战士、旅人或探险者的形象,强调他们的坚韧和不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描述某人经历了长时间的工作或旅行后的疲惫状态时,也可以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具体描述历史人物或**。
“满面征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战士或旅人形象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任何经历了艰辛的人。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历史感。
在**文化中,“满面征尘”常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社会对坚韧和毅力的推崇。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形容那些在职场或生活中不断奋斗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同情。联想到了那些为了理想或责任而不断奋斗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毅力令人敬佩,同时也让人感到他们的不易和辛劳。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兵,他满面征尘的脸上写满了故事,每次与他交谈都能感受到他那段不平凡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满面征尘的英雄,在夜幕下静静归来,每一道皱纹都是一首不朽的诗篇。”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张老兵的照片,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风尘的印记。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或长途跋涉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ttle-worn”或“road-weary”,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传达了经历艰辛后的疲惫状态。
“满面征尘”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外在状态,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态度。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绘那些经历了艰辛但依然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
1.
【满】
(形声。本义:填满,布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满,盈溢也。 、 《庄子·列御寇》-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 《韩非子·扬权》-奸邪满侧。 、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宋·张俞《蚕妇》-归来泪满巾。 、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 、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组词】
满口胡柴、 满坑满谷、 满面生花、 满天星、 满眼、 满堂、 满衍、 满肚子、 满实、 满怀信心、 满脸春色、 满听、 满溢、 满生生、 满心、 满礼、 满顶、 满饮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征】
(形声。从彳(chì),正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徴,正行也。从辵,正声。或从彳。 、 《尔雅》-征,行也。 、 《易·大壮》-壮于趾征凶。 、 《诗·小雅·小宛》-而月斯征。 、 《左传·襄公十三年》。注:“谓巡狩征行。”-先王卜征五年。 、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 古乐府《木兰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唐·李白《送友人》-孤蓬万里征。
【组词】
征鼙、 征衣、 征客、 征鸟、 征盖、 征夫
4.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湫隘嚣尘。 、 《庄子·逍遥游》-尘埃也。 、 《庄子·齐物论》-而游于尘垢之外。 、 《楚辞·招魂》-朱尘筵些。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组词】
浮尘;降尘;灰尘、 一尘不染;尘封、 尘涓、 尘芥、 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