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1: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1:13
“世人皆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用来形容某件事情或某个事实广为人知,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世人皆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世人”和“皆知”两个词组合而成,没有特别复杂的演变过程。它在中文中的使用历史悠久,是汉语中表达普遍知晓的常用方式。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道德、历史或社会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公共知识和共识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权威和普遍性的感觉,使用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正式和庄重感。它能够增强表达的说服力,使听者或读者感受到所述内容的广泛认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某个广为人知的**或事实时使用这个成语,以强调其普遍性和无需进一步解释的特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世人皆知,花开花落自有时。”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村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一个世人皆知的故事,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筝声,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世人皆知”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dely known”或“common knowledg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即某事广为人知。
“世人皆知”这个成语在中文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能够简洁地传达某事广为人知的信息,还能够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在学*汉语和进行汉语表达时,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及其执政党内,干部中大山头不明显,但小山头小圈子则处处存在,世人皆知。
1.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1. 【世人皆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