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0:20
勃然作色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突然变脸”,形容人的脸色突然改变,通常是因为愤怒或惊讶。这个成语强调了情绪变化的突然性和强烈性。
勃然作色 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其形象的描述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是情绪表达的重要方式,勃然作色反映了情绪的直接和强烈表达,这在强调“和为贵”的文化背景下,有时被视为不够圆滑或不够克制。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紧张和冲突的场景,它传达了一种突然的、不可预测的情绪爆发,让人感到紧张和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次会议中,当一位领导听到不利的报告时,勃然作色,整个会议室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黯淡,他的心中,怒火勃然作色。”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房间中央,周围的人都在窃窃私语,突然,他的脸变得通红,眼睛瞪大,仿佛能听到他心跳加速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uddenly turn red with anger" 或 "flare up",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绪变化是相似的。
勃然作色 是一个有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情绪的快速变化,还传达了这种变化的强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其人~曰:‘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1.
【勃】
(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勃,排也。 、 《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勃,展也。
【组词】
勃郁、 勃屑
兴起;旺盛。
【引证】
马融《长笛赋》-气喷勃以布覆兮。 、 《广雅》-勃勃,盛也。 、 《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勃然平世之俗起焉。
【组词】
蓬勃、 勃腾腾、 勃勃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