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8:38
恕罪: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恕”意味着宽恕或原谅,“罪”则指罪行或过错。因此,“恕罪”字面意思是指原谅或宽恕某人的罪行或过错。
在文学中,“恕罪”常用于表达对某人过错的宽恕,如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角色可能会请求对方“恕罪”以表达歉意。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原谅我”或“对不起”。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恕罪”可能涉及更具体的宽恕过程或仪式。
同义词:原谅、宽恕、赦免 反义词:追究、惩罚、责备
“恕”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宽恕之意,而“罪”字则源自对过错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恕罪”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宽恕的常用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宽恕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和道德教育中。例如,教中的“宽恕”概念与“恕罪”紧密相关,强调通过宽恕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和谐。
“恕罪”这个词给人一种温暖和释放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从怨恨和愤怒中解脱出来,实现心灵的和平。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宽恕时,我们可能会使用“恕罪”这个词来表达我们的诚意和歉意。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恕罪”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和内心的转变,例如:
月光下,我请求恕罪, 对那些我曾伤害的心灵, 愿宽恕之风吹散怨恨, 让爱再次绽放。
视觉上,“恕罪”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教堂或和解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与柔和的音乐或平静的祈祷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恕罪”可以对应为“forgive”或“pardon”,虽然这些词在日常使用中更为常见,但它们传达的宽恕和原谅的概念是相似的。
“恕罪”是一个充满情感和道德色彩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在文化和**实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理解和使用“恕罪”,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宽恕的力量,以及它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1.
【恕】
(形声。从心,如声。本义:恕道,体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恕,仁也。 、 《孟子》-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 《声类》-以心度物曰恕。 、 《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 《墨子经上》-恕,明也。 、 《礼记·中庸》。注:“恕,忖也。忖度其义于人。”-忠恕违道不远。 、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组词】
恕直、 恕心、 恕实、 恕道
饶恕,宽恕。
【引证】
《战国策·赵策》-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组词】
恕谅、 恕免、 恕辞
2.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