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5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50:38
文过其实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文辞超过了实际内容”,通常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过于华丽、夸张,而实际内容却空洞无物,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这个成语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的失衡,即形式上的过度修饰掩盖了内容的不足。
在文学作品中,文过其实 可能用来批评某些作品过于注重修辞和文采,而忽视了故事情节或思想深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过于夸张,不切实际。在专业领域,如学术写作或新闻报道,文过其实 可能指代那些虽然表面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缺乏严谨性和准确性的文章。
文过其实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在评价诗词和文章时,古人注重文与质的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批评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文与质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儒家思想强调文质彬彬,即文与质的和谐统一。文过其实** 反映了社会对于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批评态度。
文过其实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浮夸和不真实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内在空虚的事物,引发人们对真实性和深度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广告或宣传材料,它们使用华丽的辞藻来吸引注意,但实际上提供的信息并不实用或真实。这时,我们可以用文过其实来形容这些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辞藻如花绽,内容似叶枯,文过其实,空留一地虚无。”
文过其实 可以联想到那些装饰华丽但内容空洞的艺术品或建筑,如某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外观极其华丽,但内部可能缺乏实质性的功能或美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ll style and no substance",用来形容那些只有外表没有实质的事物。
文过其实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表达和创作时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平衡,避免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价和创作内容丰富的作品。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实】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實,富也。 、 《小尔雅》-实,满也,塞也。 、 《墨子经上》-实,荣也。 、 《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 《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 汉·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 《韩非子·亡征》-公家虚而大臣实。
【组词】
殷实;实核、 实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