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7:40
“文过遂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掩饰错误,坚持错误。其中,“文”指的是掩饰,“过”指的是错误,“遂”是顺从、坚持的意思,“非”指的是错误。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明知错误却不去改正,反而继续坚持错误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文过遂非”常用来批评那些明知故犯、不愿改正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或批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讨论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故意掩盖事实或违法行为的行为。
同义词:固执己见、执迷不悟、死不悔改 反义词:从善如流、知错能改、改过自新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文过遂非”在意义上形成对比。
“文过遂非”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知错能改”是一种美德。因此,“文过遂非”往往被视为一种负面行为,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相悖。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用于批评那些不愿承认错误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固执和顽固的印象,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批评。它提醒人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而不是一味地坚持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或决策是错误的,但出于面子或其他原因,他们选择文过遂非。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个人的形象,也可能对团队或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文过遂非”来描绘一个固执的人物形象,如:
明知错,却文过遂非, 固执心,难容他人言。 岁月长,悔恨终将至, 改过时,方知悔已迟。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闭目塞听的人物形象,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固执的语气或不愿改变的言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ick to one's guns”或“dig in one's heels”,虽然这些表达并不完全等同于“文过遂非”,但它们都传达了坚持错误观点或立场的意思。
“文过遂非”这个成语强调了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固执和不愿改正行为的批评,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并寻求改进。
而近日之事,乃有文过遂非之风,此臣之所以愤懑太息而不能已也。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遂】
(形声。从辵(chu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遂,亡也。
4.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