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2:12
牢不可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坚固得无法拔除”。它形容某种状态或关系非常稳固,不可动摇或改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信念、情感或某种结构、关系等非常牢固,不容易被外力破坏或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牢不可拔 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坚定信念或深厚情感,如“他对自由的渴望牢不可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惯或依赖性,如“他对咖啡的依赖牢不可拔”。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它可以用来形容结构的稳固性,如“这座桥的设计牢不可拔”。
同义词:坚不可摧、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反义词:摇摇欲坠、不堪一击、脆弱
牢不可拔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军事和建筑领域,最初用来形容城墙或堡垒的坚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形容人的意志和情感的坚定。
在文化中,牢不可拔** 常被用来强调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和不动摇的态度。
牢不可拔 这个词汇给人以坚定和稳固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坚固的岩石、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情感,激发人们对坚持和毅力的尊重和追求。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对学*的热情牢不可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曾放弃,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牢不可拔的信念, 如山岳般坚定, 风雨无阻, 岁月无痕。”
牢不可拔 这个词汇可以联想到坚固的城墙、坚定的眼神和沉稳的声音。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座坚固的城堡;在听觉上,可以想象沉稳有力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unshakable" 或 "rock-solid",它们都强调了不可动摇的稳固性。
牢不可拔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形容物质的坚固,更强调人的意志和情感的坚定。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力度。
1.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可】
4.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