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1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19:28
怀冤抱屈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中怀有冤屈,感到不公平。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因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误解而内心感到痛苦和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怀冤抱屈 常用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其对不公待遇的抗议和无奈。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感到自己被冤枉或不公平对待时的情绪状态。在法律或社会学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冤案或社会不公问题。
怀冤抱屈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法律领域,也用于描述个人的情感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和公平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念。怀冤抱屈** 这个词汇体现了人们对不公现象的敏感和对正义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批评社会不公和呼吁正义。
怀冤抱屈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无助和痛苦。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不公现象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感到自己被误解或不公平对待,他们可能会用怀冤抱屈 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评价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怀冤抱屈。
在诗歌中,可以将怀冤抱屈 融入到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中:
在这不公的世界里,
怀冤抱屈的人们,
他们的泪水,
化作对正义的渴望。
怀冤抱屈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的牢房、沉重的锁链和无助的眼神。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冤案受害者的画作,而在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叹息和无力的呼喊。
在英语中,怀冤抱屈 可以对应到 "feel wronged" 或 "feel unjustly treated"。这些表达方式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和语境。
怀冤抱屈 这个词汇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情感状态的词汇,也是一个社会批判的工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对于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至关重要。
所欲既多,理无悉当,怀冤抱屈,非止百千。
1.
【怀】
(形声。从心,褱声。本义:想念,怀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怀,思念也。 、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 、 、 《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人。 、 《楚辞·悲回风》-惟佳人之独怀兮。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 、 《后汉书·列女传》-久行怀思。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而不怀仁。 、 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国,国都)
【组词】
怀土、 怀香、 怀慕、 怀乡
2.
【冤】
(会意。从兔,从冖(mì)。“冖”表示覆盖。兔子被覆盖住了,卷曲不能伸。或从冖,表示在房屋内。本义:屈缩;不舒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冤,屈也。从兔,在冂下不得走,益屈折也。 、 《广雅》-冤,曲也。 、 《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冤,屈也”-冤颈折翼,庸得往兮!
【组词】
冤曲、 冤伏、 冤延
3.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4.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