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0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09:43
八王之乱是指*历史上西晋时期(公元291年至30年)的一系列政治动乱,主要由八位宗室王爷(包括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参与,他们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军事冲突。这场动乱导致西晋国力大衰,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和东晋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在文学作品中,“八王之乱”常被用来描述混乱、动荡的政治局面,或者比喻为权力斗争的典型案例。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类似的权力斗争或内部冲突。在历史学和政治学的专业领域,它则是一个精确的历史**名称,用于研究和分析。
同义词:权力斗争、内乱、政变 反义词:政治稳定、和平共处、和谐
“八王之乱”一词直接来源于历史**的名称,其字面意思即为八位王爷引发的动乱。在语言中,这个词组主要用于历史学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被广泛用于比喻和文学创作中。
在文化中,“八王之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常被用来警示权力过度集中和宗室争斗的危害。
提到“八王之乱”,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政治动荡的不安以及历史变迁的无奈。这个词组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代表了混乱和破坏。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政治或社会问题时,它是一个有力的比喻工具。例如,在分析现代政治局势时,有人可能会用“八王之乱”来形容某些国家的内部冲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八王之乱,烽火连天,权谋交错,血染江山。”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场的画面,烽火连天,士兵厮杀。听觉上,可能是战鼓声、兵器碰撞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历史**,但类似的权力斗争和内乱在世界各地的历史中都有出现,如罗马帝国的内战、英国的玫瑰战争等。
“八王之乱”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提供了对现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符号,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库和思考角度。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