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4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9:01
词汇“八犍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术语,但在普通语境中并不常用。因此,我将从这个词汇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
“八犍度”是术语,源自巴利语“aṭṭhaṅgika magga”,中文翻译为“八正道”,是中指导人们达到涅槃的八种正确方法或途径。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文化中,“八犍度”是一个核心概念,用于指导信徒的修行和生活。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象征道德的纯洁或精神上的追求。在口语中,除非是在特定的讨论中,否则这个词汇不太可能出现。
“八犍度”源自巴利语“aṭṭhaṅgika magga”,在传入后,被翻译为“八正道”。随着文化在的传播,这个词汇逐渐被接受并使用。
在文化中,“八犍度”是修行的重要指南,对于信徒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也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指导。
对于信徒来说,“八犍度”可能带来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指引。对于非信徒,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哲学和道德规范的思考。
由于这个词汇的特定性,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如果个人对**文化感兴趣,可能会在相关的讨论或写作中使用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八犍度的光芒下,心灵找到了归宿。”
由于“八犍度”是一个抽象概念,视觉和听觉联想可能更多地围绕**的象征物,如佛像、寺庙的钟声等。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这个概念通常被翻译为“The Eightfold Path”,在不同的**文化圈中,这个概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
“八犍度”作为一个术语,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文化和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深入理解*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语言学和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犍】
3.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