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3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37:59
“前旌”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行军时作为前导的旗帜。在古代军事语境中,前旌通常是指军队行进时在最前方引导的旗帜,用以指示方向和鼓舞士气。
在文学作品中,“前旌”常用来描绘古代战争或行军的场景,增添历史感和庄严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小说、戏剧或诗歌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前旌可能被用来具体讨论古代军队的组织和指挥系统。
“前旌”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前”指前方,“旌”指旗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文学和学术讨论中。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旗帜不仅是军事指挥的工具,也是国家权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前旌作为军队的前导,象征着领导和指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秩序和领导的重视。
提到“前旌”,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壮烈和英雄主义,以及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历史的沉重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以用来增加论述的深度和历史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前旌”来描绘战场的氛围:
前旌飘扬在风中,
战鼓声声震天穹。
勇士们随旗前行,
誓将敌寇尽扫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面飘扬的旗帜在战场上引领着士兵前进;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增强战场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先锋旗”或“前导旗”,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
“前旌”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深度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学术讨论中仍具有重要价值。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加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旌】
(形声。本义: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旌,游车载旌析羽。 、 《礼记·明堂位》-位所谓緌有虞氏旌也。 、 《国语·吴语》-建旌提鼓。
【组词】
旌旄、 旌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