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7:50
口实(kǒu shí)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言语上的事实或证据。它通常指的是用来证明或支持某人言论的真实性的依据或证据。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口实也可以指代任何形式的证据或理由,尤其是在争论或辩论中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
在文学作品中,口实可能被用来增强角色的说服力或揭示故事的真相。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会使用口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他人的观点。在法律或专业领域,口实具有更严格的定义,通常指的是法庭上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同义词:证据、依据、实证、事实 反义词:假设、猜测、臆测、空谈
同义词中,“证据”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口实”更侧重于言语或文字上的证明。反义词则代表了缺乏实际支持的主观臆断。
“口实”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指的是口头传达的事实或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了书面或其他形式的证据。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言而有信”,口实在这里代表了诚信和责任。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法律和商业领域,口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维护公正和诚信的基石。
口实往往与信任、真实性和可靠性相关联。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代表了真相和事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争论或讨论中寻找或提供口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例如,在家庭讨论中,提供数据或事实作为口实可以帮助说服家人。
在诗歌中,口实可以被用来象征真理和智慧:
真理如口实, 深藏于字句间, 智慧之光, 照亮迷途的心灵。
口实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律师展示证据的场景,或者是学者在图书馆中查阅资料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辩论中清晰有力的陈述声音。
在英语中,与“口实”最接近的词汇可能是“evidence”,它同样指代用来证明或支持某事的依据。不同文化中对证据的重视程度和使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口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沟通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关键。理解和正确使用口实,对于提升个人的说服力和判断力至关重要。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实】
(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實,富也。 、 《小尔雅》-实,满也,塞也。 、 《墨子经上》-实,荣也。 、 《素问·调经论》-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 、 《孟子·梁惠王下》-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 汉·贾谊《论积贮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 《韩非子·亡征》-公家虚而大臣实。
【组词】
殷实;实核、 实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