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5:46
愤世嫉俗(fèn shì jí s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世俗社会感到愤怒和厌恶”。它描述的是一种对社会现状、*俗或人性中的虚伪、贪婪、不公等现象感到极度不满和鄙视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愤世嫉俗的角色往往被描绘为具有深刻洞察力但又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人物,如鲁迅笔下的某些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常用来形容那些对社会现象持批判态度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愤世嫉俗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的社会态度或心理状态。
同义词:玩世不恭、厌世、悲观厌世 反义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随遇而安
同义词中的“玩世不恭”强调的是一种对社会规则的不屑一顾和嘲讽态度,而“厌世”则更多指对生活的消极和逃避。反义词则代表了与愤世嫉俗相反的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愤世嫉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基本内涵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愤世嫉俗往往与文人的清高和独立精神相联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常用来描述那些对社会问题有深刻认识但感到无力改变的人。
愤世嫉俗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悲观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对现实感到失望的人物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愤世嫉俗可能体现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或是对人际关系中的虚伪感到厌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愤世嫉俗的年代,我寻找着一丝真诚的光芒。”
愤世嫉俗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画面,如破旧的街道、孤独的背影,或是悲伤的音乐,如低沉的大提琴声。
在英语中,“cynical”一词与愤世嫉俗有相似的含义,都指对人性或社会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愤世嫉俗是一个深刻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社会态度,也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感受。
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不见面就罢,一见面就是~地破口大骂,要不就是针针见血地讽刺不休。
1.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嫉】
(形声。从女,疾声。本义: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
同本义。泛指忌妒。
【引证】
《广雅》-嫉,妒也。 、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 、
【组词】
嫉诬、 嫉病、 嫉心、 嫉毁
4.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