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6:31
“愤世嫉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憎恨世俗的邪恶和不公。其中,“愤世”指的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嫉邪”则是指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和排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现象的强烈反感。
在文学作品中,“愤世嫉邪”常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高尚品格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的强烈不满。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批判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
同义词:
反义词:
“愤世嫉邪”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使用和含义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社会不公和道德败坏的批判态度,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愤世嫉邪”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正义感和道德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判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鼓励人们追求正义和公平。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不公现象的愤怒。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正义和公平而奋斗的人们,激励我在面对不公时也要勇敢发声。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社会不公的现象,比如腐败和欺诈。每当我看到这些现象,我都会感到愤世嫉邪,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做出贡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愤世嫉邪”:
愤世嫉邪心,正义永不灭。
揭露黑暗面,光明终将现。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位勇敢的斗士,手持正义之剑,面对邪恶的势力。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激昂的音乐,象征着对不公的抗争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ghting against injustice”或“hating evil”,这些表达虽然传达了相似的情感,但缺乏“愤世嫉邪”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对“愤世嫉邪”这个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正义感和批判不公方面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激励我在面对社会不公时保持正义感和勇气。
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不怨不怒,而~之气,凛然不少回挠。
1.
【愤】
(形声。从心,贲(bēn)声。从“心”,表示与心情等有关。本义:郁结于心;憋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愤,懑也。 、 《楚辞·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 、 《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
【组词】
愤切、 愤悁、 愤薄、 愤厥
2.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
【嫉】
(形声。从女,疾声。本义: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
同本义。泛指忌妒。
【引证】
《广雅》-嫉,妒也。 、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 、
【组词】
嫉诬、 嫉病、 嫉心、 嫉毁
4.
【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 、 《世说新语·自新》-令名不彰邪。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预我邪。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资治通鉴》-可迎之邪。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此画果真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