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9:17
“洞察秋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能够洞察到秋天鸟兽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观察力极其敏锐,能够察觉到极其细微的事物或变化。
“洞察秋毫”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原意是指视力好到能够看到秋天鸟兽新长出来的细毛,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观察力极其敏锐。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洞察秋毫”这样的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和艺术等领域,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能力。
这个成语给人以精细、敏锐和智慧的联想,使用时往往带有赞扬和敬佩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洞察秋毫”来形容一位朋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细致和敏锐,他的这种能力帮助我们团队避免了多次潜在的错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笔触洞察秋毫,绘出世间万象的细腻与深邃。”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侦探在昏暗的房间里,借助微弱的光线,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背景音乐是紧张而专注的旋律,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洞察秋毫”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见树不见林),强调的是从宏观角度看问题,而“洞察秋毫”则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细致观察。
“洞察秋毫”这个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灵活。它提醒我们在学*和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这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和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2.
【察】
(形声。从宀(mián),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察,复审也。 、 《楚辞·离骚》-览察草木。 、 贾谊《道术》-纤微皆审谓之察。 、 《吕氏春秋·本味》-察其所以然。 、 《史记·魏公子列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宋·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组词】
观察、 觉察
3.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秋,禾谷熟也。 、 《尔雅》-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 、 《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秋者,少阴之选也。 、 《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宋·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 赵树理《福贵》-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
【组词】
麦秋、 秋麦、 秋禾、 秋成、 秋苗、 秋实、 秋登
4.
【毫】
(毫为豪的俗字。形声。从毛,高省声。本义:长而尖的毛)。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畜》-未成毫狗。
【组词】
毫光、 毫芒、 毫黍、 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