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5:22
“洞如观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就像看火一样明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透彻,能够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在文学作品中,“洞如观火”常用于形容人物的洞察力或智慧,如在描述侦探小说中的主角时。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人对某个情况的了解非常深入。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专家对复杂问题的深刻理解。
“洞如观火”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观察和理解事物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深刻理解和透彻观察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洞如观火”体现了对智慧和洞察力的推崇。在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中,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往往被认为更有竞争力和影响力。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清晰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和清晰的思维。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清醒和深入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商业谈判中使用“洞如观火”来形容我的合作伙伴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这帮助我们团队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眼中,世界洞如观火,每一细节,皆显真我。”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凝视着火焰,眼中反射出清晰的火光,象征着深刻的洞察力。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稳而有力的声音,传达出对事物深刻理解的自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e through something like a hawk”,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有类似的含义,即非常敏锐和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洞如观火”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帮助我在描述深刻理解和透彻观察时更加准确和生动。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成语的精妙和深邃。
得悉其山川险要部落游牧,暨其强弱多寡离合之情,皆洞如观火矣。
1.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2.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3.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