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5:46
寇掠: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寇”指的是入侵者或盗贼,“掠”意味着抢夺或掠夺。结合起来,“寇掠”指的是入侵并掠夺财物的行为,通常用于描述战争或盗贼的暴力行为。
“寇”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入侵者;“掠”字则较晚出现,原意为抢夺。两者结合形成“寇掠”,描述一种侵略和抢夺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描述战争或盗贼的行为。
在**古代,边疆地区经常遭受外族的寇掠,这成为历史记载中的常见主题。这种行为不仅造成物质损失,还带来深重的心理创伤和社会动荡。
提到“寇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暴力、破坏和苦难。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唤起对战争和犯罪的恐惧和厌恶。
在讨论历史课程中的古代战争时,我曾使用“寇掠”这个词来描述敌军的侵略行为,帮助同学们更生动地理解历史**。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中,我写道:“烽火连天夜,寇掠声声哀。”这里,“寇掠”被用来增强诗句的氛围和情感深度。
想象一幅描绘古代战争的画作,画面中敌军正进行寇掠,火光和烟雾弥漫,人们的哭喊声和金属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aid”或“plunder”,虽然含义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有所不同。
“寇掠”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中的暴力和冲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我更加意识到语言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掠】
(形声。从手,京声。本义:抢劫,夺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掠,夺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