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0:45
词汇“寇势”通常指的是敌对势力或侵略者的力量、势头或威胁。在汉语中,“寇”字常指入侵者或盗贼,“势”则表示力量或趋势。因此,“寇势”合起来可以理解为敌对势力的力量或其带来的威胁。
在文学作品中,“寇势”常用于描述战争或冲突中敌方的强大或威胁,如“敌军寇势汹汹,我军需严阵以待”。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军事、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战略分析中,“寇势”可能被用来评估敌方的实力和潜在威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寇势”更强调敌对和侵略的性质,而“敌势”等词则更中性,仅指敌方的力量。
“寇”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入侵者或盗贼。“势”字则有力量、趋势的意思。两者结合的“寇势”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特别是在描述战争和边防的文献中。
在历史上,“寇势”一词常与边疆防御和民族冲突相关,反映了古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对侵略者的警惕。
“寇势”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威胁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战争、冲突和防御的需要。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可能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时遇到,增强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寇势”来描绘战争的紧张氛围:
烽火连天映日红,
寇势汹汹逼古城。
将士齐心守家园,
誓将敌寇逐出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的场景,配合紧张的背景音乐,增强“寇势”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nemy force”或“invader's strength”,但这些词汇缺乏“寇势”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寇势”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敌对势力的力量,还反映了古代*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