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9:17
词汇“寇略”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寇”和“略”。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寇略”字面意思是指敌寇的侵扰和掠夺。其中,“寇”指的是入侵的敌寇,“略”则有掠夺、侵占的意思。结合起来,“寇略”描述的是敌对势力对某地进行的侵略和掠夺行为。
“寇”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入侵者;“略”字古文中有治理、掠夺之意。随着历史的发展,“寇略”逐渐固定为一个词,专门指代敌寇的侵略行为。
在**古代,由于频繁的战乱和边疆的侵扰,“寇略”成为一个常见的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提到“寇略”,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家园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带来一种沉重和悲痛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能会提及。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寇略”来描绘战争的场景,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深度。
结合古代战争的图片或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寇略”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可能使用“invasion”和“plunder”来对应“寇略”的概念。
“寇略”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历史和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
1.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
2.
【略】
(形声。从田,各声。本义:封疆土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略,经略土地也。 、 《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