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8:54
承受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接受并承担某种力量、压力、负担或责任。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外部压力或内在挑战时,个体或集体能够坚持并应对的能力。
“承受”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构成由“承”和“受”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扩展。
在**文化中,“承受”常常与坚韧、忍耐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它反映了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能力。
“承受”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坚强和毅力。它可能引发对那些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人的敬佩,也可能让人反思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方式。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承受过工作上的巨大压力,那段时间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寻找支持,并最终克服了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承受”:
在风雨中,我承受着
每一滴冰冷的洗礼,
心中的火焰,不灭,
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暴风雨中,身体微微弯曲,但眼神坚定。这幅画面传达了“承受”的力量和坚韧。
在英语中,“承受”可以对应为“endure”或“bear”。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同样强调了在困难中坚持的能力。
“承受”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接受能力,更体现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坚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承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和理解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复杂情感和行为。
1.
【承】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组词】
承印、 承萼、 承盘
继承。
【引证】
《楚辞·招魂》。注:“续也。”-朱明未承夜兮。 、 《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组词】
承袭、 承家、 承授
2.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