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3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36:02
檄文:檄文是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文书,通常用于宣布战争、征讨、动员或重大政治决策。它具有强烈的号召性和宣示性,旨在激励人心、统一意志。
檄文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随着历史的发展,檄文的格式和内容也逐渐规范化,成为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古代,檄文是政治和军事动员的重要工具,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意志。它不仅是一种文书,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战争观。
檄文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战争的紧张和历史的厚重。它激发人们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讨贼檄文》,对其中的文采和气势印象深刻。这种文献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期望。
在创作一首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檄文:
风云变幻战鼓催,
檄文飞传震九垓。
英雄齐聚共讨贼,
誓将正义洒尘埃。
檄文可以联想到古代战场的画面,战鼓隆隆,旗帜飘扬,士兵们士气高昂。同时,檄文的朗读声可以想象为铿锵有力,充满激情。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文书可能是“宣战书”(Declaration of War)或“动员令”(Call to Arms),它们在形式和功能上与檄文相似,但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檄文作为一种古代文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学和语言学上的研究意义。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军事动员方式,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写作才华。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檄文一词仍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以用来形容具有强烈号召力的文章或演讲。
1.
【檄】
(形声。本义:檄文)。
同本义。
【引证】
《英烈传》-太祖得书,便命移檄。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制府檄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奉檄守御。
【组词】
传檄、 羽檄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