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3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39:00
词汇“彝俎”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礼器名称。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彝俎”进行分析:
“彝俎”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礼器,其中“彝”指的是一种大型青铜祭器,形状多样,有的像壶,有的像尊,用于盛放酒水;“俎”则是指一种用于切割祭品的案板,通常也是青铜制成。
在古代文献中,“彝俎”常用来指代祭祀活动中的器具,也常用来比喻庄重的场合或仪式。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很少使用,但在涉及古代文化、历史或考古学的专业领域中,仍可能出现。
同义词:祭器、礼器 反义词:这个词汇较为特殊,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彝俎”源自古代的祭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器具的实际使用逐渐减少,但其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依然存在。
在**古代,祭祀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彝俎作为祭祀的器具,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
提到“彝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青铜器的精美工艺以及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现代生活中,“彝俎”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出现在学术讨论或文化交流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用到。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彝俎”作为一个象征元素,用来表达对古代文化的尊重或对传统仪式的怀念。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古代彝俎的实物或复制品,感受到其精美的工艺和庄重的氛围。结合音乐,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祭祀时的鼓乐声,营造出一种古朴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器具也有存在,但其形状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古埃及的祭器也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文化意义。
“彝俎”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化的
1.
【彝】
(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官司彝器。
【组词】
彝俎、 彝鼎、 彝斝、 彝簋
2.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