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2: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2:30
词汇“彝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于*少数民族彝族的文化和传统。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彝则”可以理解为彝族的传统规则或法律,是彝族社会中长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文学作品中,“彝则”可能被用来描述彝族社会的传统和秩序,强调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的深厚。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彝族文化的专业讨论或学术研究中,它可能会被提及。
“彝则”一词可能源自彝族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汉语吸收并使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彝则可能经历了多次修订和补充,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彝族文化中,彝则不仅是法律,也是道德和**的体现。它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族群团结具有重要作用。
提及“彝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古老的传统和深厚的历史。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传统智慧的敬畏。
由于“彝则”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较少直接接触到。但在学*或研究彝族文化时,了解彝则的内容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作一首关于彝族文化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彝则”来描绘一个遵循古老规则的村庄,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想象一幅描绘彝族村落的画作,画面中的人们遵循着彝则生活,这种场景可能会带来一种宁静和和谐的视觉感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彝族的传统音乐,它们与彝则一样,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该文化特有的传统法律或规则,如日本的“武士道”或印度的“达摩”。
“彝则”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彝族的法律和规范,也体现了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的传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彝】
(形声。从糸(mì),攻(gǒng)持米,彑(jì)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官司彝器。
【组词】
彝俎、 彝鼎、 彝斝、 彝簋
2.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