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3:51
攀炎附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攀附着火焰和热气。基本含义是指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或者避免灾祸,不择手段地依附有权有势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形容那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攀炎附热 常用来批判社会上的势利小人,如在《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行为就被形容为攀炎附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改变立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中的依附现象。
同义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反义词:刚正不阿、不屈不挠、坚持原则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例如“趋炎附势”更强调对权势的追求,而“阿谀奉承”则更侧重于言语上的讨好。
攀炎附热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力和利益的复杂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特定社会现象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攀炎附热** 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倡导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形成鲜明对比。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原则的人。
攀炎附热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厌恶和鄙视。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人,这种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被推崇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些人为了职业发展而攀炎附热,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一些好处,但长远来看,往往会损害个人的声誉和人际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攀炎附热者,心似浮萍飘,
权势一朝尽,何处觅安巢?
攀炎附热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紧紧抓住一团火焰,尽管火焰炙热,但他仍然不愿放手,因为火焰代表着权力和利益。在听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我联想到嘈杂的社交场合,人们在其中争相讨好有权势的人。
在英语中,攀炎附热 可以对应到 "kowtow" 或 "toady" 这样的词汇,它们都描述了为了讨好权势而卑躬屈膝的行为。不同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评价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认为这是一种不值得推崇的行为。
攀炎附热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对于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个人行为中要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1.
【攀】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同本义。
【引证】
《广雅》-攀,引也。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右手攀右趾。
【组词】
攀恋、 攀辕
2.
【炎】
(会意。从二火。本义:火苗升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炎,火光上也。 、 《书·洪范》-火曰炎上。 、 《诗·小雅·大田》-秉畀炎火。 、 《楚辞·大招》-南有炎火千里。 、 《资治通鉴》-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组词】
炎上
3.
【附】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沾着,附着。
【引证】
《诗·小雅·角弓》-如涂涂附。 、 《考工记·轮人》-是故涂不附。 、 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
【组词】
附缠、 附离
4.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