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9:00
寝庙(qǐn miào)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帝王的陵墓和祭祀祖先的庙宇。在古代,寝庙是及其家族成员的安息之地,同时也是进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
寝庙一词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文学作品和专业历史研究中。在文学作品中,寝庙往往被用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或者象征皇权的威严和历史的厚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正式或学术性的讨论中。
同义词:陵寝、宗庙、祖庙 反义词:无明显反义词,但可以与“宫殿”、“府邸”等表示居住或行政场所的词汇形成对比。
寝庙一词源于古代的宗法制度,最初是指供奉祖先牌位和进行祭祀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寝庙逐渐成为及其家族成员的陵墓和祭祀场所的统称。在语言的发展中,寝庙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象征。
在传统文化中,寝庙是家族和国家的象征,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皇权的维护。寝庙的存在和维护,不仅是和礼仪的需要,也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寝庙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它也可能引发对古代皇权制度和宗法社会的思考。
在参观故宫博物院时,我曾了解到关于明清两代寝庙的历史和建筑特点,这让我对古代的皇家文化和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寝庙”:
在岁月的长河中,寝庙静静矗立,
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承载着先祖的记忆。
寝庙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建筑、石碑和祭祀仪式。视觉上,可能会想到宏伟的殿堂和精美的雕刻;听觉上,可能会想到钟声和祭祀时的诵经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皇家陵墓或祭祀场所,如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等。这些建筑和场所都承载着各自文化的历史和**意义。
寝庙作为一个历史和文化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皇权文化,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的历史与文化。
1.
【寝】
(形声。从宀,侵声。本义:睡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寢,卧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论语·公冶长》-宰于昼寝。 、 《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 《战国策·齐策》-暮寝而思之。 、 《资治通鉴·唐纪》-元济尚寝。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寝必重褥。 、 清·魏禧《大铁椎传》-既同寝。
【组词】
寝不成寐、 寝不安席、 寝卧、 寝床、 寝息、 寝衾、 寝宿、 寝饭、 寝兴、 寝膳、 寝燕
2.
【庙】
(形声。从广(yǎn),朝声。“广”与建筑物有关。本义: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当作宗庙尊先祖貌也。-廟,尊先祖貌也。 、 《广雅·释天》-庙祧坛墠,鬼祭先祖也。 、 《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曰寝。 、 《礼记·月令》。注:“前曰庙,后曰寝。”-寝庙必备。 、 《周礼·祭仆》。注:“高祖以下也。始祖曰大庙。”-复于小庙。 、 《礼记·明堂位》。按,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天子明堂。 、 《战国策·齐策四》-庙成。 、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庙在山之西蔍,额曰“惠济”。 、 《搜神记》-至八月朝,诣庙中坐。 、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藏之于庙。
【组词】
少年告庙;庙视道士、 庙主、 庙见、 庙祝、 庙貌、 庙堂、 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