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5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57:07
“奉璧”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归还玉璧”。这个词汇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在流亡期间,曾被迫将玉璧归还给楚国,以示诚意和尊重。因此,“奉璧”的基本含义是指归还珍贵物品,常用来比喻归还或交还某物,特别是在表示尊重或履行承诺的场合。
在文学作品中,“奉璧”常用于描述历史**或人物行为,强调其诚信和尊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古风的交流中仍可见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描述文物归还的情况。
“奉璧”一词源自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仍保持其原有的归还珍贵物品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仍被保留。
在**文化中,“奉璧”体现了诚信和尊重的传统价值观。在历史上,归还珍贵物品常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了个人或国家的道德品质。
“奉璧”这个词汇给人以庄重、诚信的情感联想。它让人想到古代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对诚信和尊重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奉璧”这个词汇,但在涉及归还珍贵物品或履行重要承诺的场合,这个概念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奉璧”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或承诺:
岁月如梭,我奉璧归,
心怀敬意,不负前约。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的贵族,手持玉璧,面带庄重的表情,缓缓走向对方,这个场景可以让人联想到“奉璧”的含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归还珍贵物品的行为也有相应的表达,如英语中的“return the precious item”,但“奉璧”这个词汇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独特的。
“奉璧”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归还行为,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素养。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璧】
(形声。从玉,辟声。本义: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璧,瑞玉环也。 、 《尔雅·释器》。注:“肉边好孔。玉人,璧好三寸。”-肉倍好谓之璧。 、 《白虎通》-璧者,方中圆外。 、 《书·顾命》。郑注:“大璧,度尺二寸。”-宏璧。 、 《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 、 《诗·卫风·淇奥》-如圭如璧。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组词】
璧不可以防寒、 璧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