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2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29:17
“儿女之情”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厚情感,或者泛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它强调的是一种无私、深沉且持久的感情纽带。
“儿女之情”这个词汇源远流长,其基本含义在中文里保持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可能更加多样化,但核心意义——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儿女之情”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儿女之情”则是维系这一单位的核心力量。
这个词汇常常让我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如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互动,以及在困难时刻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它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安全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在描述家庭关系时使用“儿女之情”,尤其是在分享家庭故事或讨论家庭价值观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儿女之情,如春日暖阳,温暖心房,无论风雨,始终相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和他的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分享故事和笑声。背景音乐可能是柔和的钢琴曲,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情感可以用“family love”或“parental love”来表达,虽然具体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亲情概念是相通的。
“儿女之情”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家庭价值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
今为~,一时不能自禁,猖狂至此。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