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3:40
抉目胥门:这个词汇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字面意思是“挖出眼睛放在城门上”,用来形容极端的忠诚或牺牲。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故事,他因忠诚于国家而被挖去双眼,尸体被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在文学中,抉目胥门常用来形容极端的忠诚或牺牲,尤其是在面对国家或民族的危机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因为它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易被现代人理解。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古代忠诚和牺牲的概念。
同义词:忠心耿耿、舍生取义、肝脑涂地 反义词: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自私自利
抉目胥门的词源直接关联到伍子胥的历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意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极端忠诚和牺牲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历史语境中仍然被保留。
在中国文化中,抉目胥门代表了忠诚和牺牲的极端表现。这个成语在教育和历史传承中被用来强调忠诚和牺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时。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英雄的牺牲和忠诚。它激发了对忠诚和牺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文学或忠诚和牺牲的主题时,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抉目胥门,忠诚不朽,
历史长河,英雄永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城门上悬挂的伍子胥的尸体,带来一种沉重和悲壮的视觉感受。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增强历史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忠诚和牺牲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如日本的忠臣藏等。
抉目胥门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代表了忠诚和牺牲的极端表现,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这些价值观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
挺身大泽呼张楚,抉目胥门看沼吴。
1.
【抉】
(形声。从手,夬(guài)声。本义:挑出,挖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抉,挑也。 、 《荀子》-抉人之口。 、 《史记·伍胥传》-抉吾眼。 、 《战国策·韩策二》-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
【组词】
抉目、 抉眼、 抉耳、 抉发、 抉微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胥】
(形声。从肉,疋(shū)声。本义:蟹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胥,蟹醢也。 、 《周礼·庖人》注-青州之蟹胥。 、 《释名》-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 、 《周礼》-共祭祀之好胥。
4.
【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引证】
、 《白虎通》-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 、 《墨子·号令》-门常闭。 、 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
【组词】
门阑、 门钉、 门楔、 门吊儿、 门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