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1:07
“儿女态”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年轻男女特有的、带有稚气或娇羞的态度或行为。它强调了一种年轻、纯真、有时甚至是幼稚的表现方式。
“儿女态”这个词汇源于对年轻男女行为的观察和描述,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其含义可能会有所扩展或转变。在古代文学中,这个词汇更多地用来描述贵族或文人墨客的年轻后代,而在现代,它更多地被用来泛指所有年轻人。
在**传统文化中,“儿女态”可能被视为一种美德,因为它代表了纯真和无邪。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表现儿女态有时会被视为不成熟或缺乏责任感。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青春、纯真和无忧无虑的时光。它唤起了对年轻时代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那份纯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儿女态”来形容一个朋友在处理感情问题时的天真和直接,这让我们都感到既有趣又温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儿女态的笑颜,如花般绽放,不染尘埃。”
看到“儿女态”,我可能会联想到青春电影中的场景,阳光下的校园,以及轻快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ildish behavior”或“youthful innocence”,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儿女态”在中文中所包含的特定文化色彩。
“儿女态”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模式,还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评价。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3.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